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成功举行******
中新网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边会由中国新闻社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能源基金会协办。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作视频致辞。 供图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共识就是力量,在气候变化治理领域,媒体扮演着普及知识、行动倡导、连接各方、凝聚共识的重要角色。中新社一直高度重视气候传播,积极拓展工作领域,愿为讲述传递中国与世界的低碳好故事、绿色好声音以及合作新成就,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作视频致辞。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在致辞中表示,加强气候传播,积极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宣教中心以提升公众环境和气候意识为己任开展积极探索,积极打造品牌项目和宣传平台,包括开展丰富多样的气候传播活动、发起成立气候传播平台和行动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等。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实施气候变化政策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源基金会的愿景和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他说,应通过气候传播让社会公众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意识,尤其要为青年一代所接受,并最终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行动。能源基金会早在七八年前,就专门成立了相关的传播项目。
图为王毅在“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上进行演讲。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在演讲时则提到,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需要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还要有更好的公共参与。他认为,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一方面能够利用国家公园本身的教育功能来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公众的参与,也将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局长助理管秀鹏介绍了该合作组织开发的能源全球平台,“接下来我们将以能源全球平台为媒介,与各方携手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广泛的公众参与需要一场公众气候观念的升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认为,气候传播要逐渐实现范式转变,通过好的故事,让科学数据和政策转变为真实可感的公众生活,让公众觉得,能源、气候议题并不在远方,而在你我身边。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表示,“让气候议题更加主流化,未来有很多可以继续发力的方向,比如强化公众对于气候问题和低碳解决方案更科学的理解、增加气候变化在社会讨论中的可见度、强调低碳转型以人为本的定位,以及给公众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直观体验,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既是低碳转型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图为彭大伟现场分享对中国气候报道新趋势的观察。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中新社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兼中新网副总编辑彭大伟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气候报道新趋势的观察,“随着VR、AR等技术及新媒体、融媒体形态的不断延伸发展,未来的气候传播形态将更加广阔,针对的受众将更加广泛,也必将在全社会汇聚更大合力。”
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金融和基建转型首席教授梁希分享了对中国企业ESG发展的见解并建议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根据国情制定本土化的信息披露标准,推动智能化的数据收集,同时通过能力建设和政府领导,从根本上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
图为“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现场。供图在边会圆桌对话环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原、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就面向“双碳”目标转型实践与气候传播的议题进行讨论。
张建宇认为,技术进步使我们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能够可持续以及可被认识到。有了支持的态度、理解的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具体改善,我们将可进入美好生活和气候友好的新时代。
廖原也认为,技术的赋能使得我们对更美好生活中舒适的追求,以及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两者开始趋同,这能够帮助每个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支持、理解和行动落到实处。
“公众气候行动具有多样性和在地性”,袁瑛指出,ESG等新兴议题,对企业采取更高更好的气候行动有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同样会推进公众、企业采取不同层级的气候行动。(完)
“影院换片”“6根面20元”“黄山游客滞留5小时”……入中消协报告****** 中新网2月3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3日消息,通过对1月21日(除夕)-1月28日(正月初七)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4950040条,日均信息量约311.9万条。 监测发现,2023年春节期间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文化娱乐、餐饮消费、景区旅游三个方面。 影院“换片”引起舆情热议 监测期内,共收集“文化娱乐”类负面信息1297514条,日均162189条。舆情信息量呈上升趋势,在1月26日达到峰值,舆情信息主要与春节档电影相关。 中消协表示,今年春节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部影片在春节档上映,收获票房收入的同时也引发舆论关注。四川广元某影院因设备故障将《流浪地球2》改播《满江红》,对于“换片”的相关质疑引起舆情热议。 图片截自中消协2月3日发布的《“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此外,每逢春节烟花爆竹都会引起人们关注。加特林、仙女棒是今年烟花的热门品种,“网红烟花”加特林的价格和质量成为舆情关注热点。 “4个菜花1500块”“6根面20元”引关注 监测期内,共收集“餐饮消费”类负面信息676889条。每日负面信息量呈增长趋势,日均84611条,舆情信息量在1月28日(正月初七)达到峰值。 监测期间,“4个菜花1500块”“6根面20元”等内容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价格虚高和分量不足程度超出多数人可接受的认知范围,相关舆情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跟进调查,回应舆情关切。此外,长沙游客吐槽网红店排队4538桌事件,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和讨论。 中消协认为,无论是发生在北海、西安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价格争议,还是影院以设备故障为由退款更改排片引发不满与质疑,尽管只是个案,但其背后暴露出部分商家诚信意识和举措相对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仍然值得警惕。 人流量大增情况下的景区管理问题被吐槽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景区旅游”类负面信息658920条,日均82365条,每日负面信息量呈增长趋势,1月26日(初五)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稳。 图片截自中消协2月3日发布的《“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吐槽主要指向景区在人流量大增情况下的管理问题和旅游住宿爆满预定订单不履约问题。此外,节日期间“四川乐山景区热气球从空中坠落”事故,引发舆论关注。 中消协认为,从舆情监测结果来看,无论是四川乐山景区热气球从空中坠落的惊险瞬间,还是黄山降雪游客滞留5小时、预定酒店等4小时入住房间未打扫等令人不愉快的消费体验,都说明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安全底线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还有待提升,提升消费体验与消费满意度的服务意识和具体举措还有待切实加强。(完)
|